中国足球职业联赛的外援政策调整议题近来引发热议,其中有关鼓励留洋的附加条款尤其受到关注。知名足球评论员朱艺对此发表看法,并就如何防范“假留洋”现象提出了关键性质疑。
根据提议,若有俱乐部输送球员留洋,可在注册外援名额上获得相应增加。这一设计的初衷在于激励俱乐部支持优秀球员前往更高水平联赛锻炼,提升中国球员整体实力,进而反哺国家队。然而,朱艺尖锐地指出,政策善意背后存在被滥用的风险——“假留洋”可能随之滋生。
所谓“假留洋”,并非指球员真正立足海外联赛锤炼技艺,而是通过运作,将球员以留洋名义短暂输出至低水平或关联海外俱乐部,实则并未获得实质比赛机会,其根本目的仅是为母俱乐部换取额外外援名额。这种现象若蔓延,将完全背离政策推动人才发展的本意,沦为俱乐部投机取巧的工具。
朱艺认为,防范此类漏洞需从资格认定与过程监管两方面着手。首先,必须严格定义何为“有效留洋”。这应包括对接收联赛的水平、俱乐部的水准以及球员出场时间设定明确标准。例如,只有加盟国际足联排名靠前国家的高级别联赛,并达到一定的出场率,才能被认定为有效留洋,从而激活优惠政策。
其次,强有力的持续跟踪与审查机制不可或缺。足协或中足联筹备组应建立专门的监督委员会,对宣称留洋的球员进行全程动态评估。不仅核查转会真实性,更要持续追踪其训练、比赛状况,确保留洋不是“走过场”。对于试图利用规则漏洞的行为,必须辅以严厉的处罚措施,如取消名额奖励、巨额罚款乃至扣分等,大幅提高违规成本。
归根结底,一项政策的生命力在于其执行与监管的严谨度。鼓励留洋的方向值得肯定,但若缺乏细化的标准与铁腕的监管,良好初衷极易在利益驱动下落空。中国足球的改革需要的是真功实练,而非钻营取巧。唯有扎紧制度的篱笆,才能确保政策红利真正惠及中国足球的长远发展,避免“假留洋”成为新的投机捷径。